主办单位:中共周至县委网信办

乡村振兴

热点内容

 您登录金周至的目的是

浏览新闻

网上办理涉税事项

查询税收政策

政策咨询

其它

乡村振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真心结穷亲 用心真帮扶——陕西周至县袁博结对帮扶工作小记

2017-11-23 10:36:41 点击数:

“袁老师帮娃把房盖好咧,娘俩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陕西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四组那个11岁的户主张锦涛家里,伯父张全社激动地说。

这个家庭的故事,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

户口难题得解决

说起接到帮扶任务时的感受,周至县二曲街道边墙号小学校长袁博用四个字形容:一筹莫展。

袁博万万没有想到,他帮扶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11岁孩子,还是一个户主。原来,张锦涛6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如今,他和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王红丽相依为命,一家人住在破烂不堪的六十年代的房子里。

当了解到张红丽的户口还在娘家竹峪镇中军岭村,且没有办理合疗、养老保险等的情况时,袁博决定从迁移户口入手,帮这个特殊的家庭解决实际问题。7月3日,袁博到派出所咨询户口迁移手续时,因为缺少张红丽的婚姻关系证明材料,而无法办理。

经过多次奔波,村委会出具了张红丽与张锦涛父亲事实婚姻的证明材料,同时,在四屯镇政府的帮助下,协调竹峪镇派出所特事特办,为张红丽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

张红丽的户口难题解决了,她有了自己的新身份证,合疗、大病保险、养老保险等补助随之而来。根据帮扶政策,袁博帮张锦涛一家办理了小额贷款,挂靠在合作社,以后每年都能领到分红。这个家庭第一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危房变新房

户口问题解决了,这家人住的D级危房,又成了袁博的心头病。

不破不立,决不能让他们继续住在危房里。

面对欠下的数万元外债,仅靠有限的危房改造政策资金,以及复杂繁琐的施工过程,该怎么办?袁博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硬是采取先拆后盖的办法。

7月11日,建筑机械、工人到场,危房开始拆除。拆房的资金问题,是四屯镇帮助联系的爱心人士戈辉鹏送来的3000元。

由于家庭特殊,没有一个人能独当一面。袁博就与村委会、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多次讨论,在听取了孩子亲戚、邻里的多方意见后,找来6家施工队,但预算没有一家低于6万元。

仅靠危房改造的5万元肯定是不够的。为此,袁博找到了自己干建筑工程的朋友袁顺仓。在袁博的反复纠缠下,袁顺仓承诺用5万元包工包料建好新房。

7月17日,张锦涛家的新房动工了。施工过程中,袁博几乎每天都到工地督促、监管。8月17日,60平米的新房终于建好了。

看着儿子为张锦涛一家奔波,袁博91岁的老父亲也开始关心建房的事。老父亲告诉袁博,平房修好了院墙也要修一下,最好给平房加上屋架,这样夏天就能凉快些。

“以前也想搭把手,但有心无力。现在袁老师帮娃把房盖了,我就是再困难,也能挤出盖屋顶、修院墙的钱。”当袁博与张锦涛的伯父张全社商量此事时,张全社激动地说。

张锦涛母子二人总算有了一个安心的家。

真心结穷亲

“老袁,我下午给王红丽买了一身夏天的衣服,明天咱一起给她送去。”7月15日,袁博的爱人何丽刚逛完街,一进家门就和袁博这样商量。

其实,最初何丽对袁博早出晚归的守在贫困户家里,内心一直是不情愿的。直到那天,在袁博的强烈要求下,她来到张锦涛家,看到王红丽在大夏天还穿着厚厚的棉鞋,她心酸到极点。也就是从那天起,何丽和袁博一样,成了张锦涛家的常客。 

除了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外,给锦涛辅导暑假作业、带锦涛出去玩也成了何丽的分内事。

忙完盖房这件事,张锦涛的上学问题也迫在眉睫。为了方便何丽就近照顾,袁博想把张锦涛转入西街小学。可是,跨学区转学、在县城吃住的费用等问题怎么解决?了解到张锦涛的特殊情况后,周至县民政局安排专人将张锦涛的学籍从竹峪镇兰梅塬小学转至二曲街道西街小学,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托管班,并承担了所有费用。

如今,在袁博一家人的悉心照顾下,王红丽的状态越来越好,张锦涛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久违的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


首 页 | 走进周至 | 周至资讯 | 文艺文化 | 金周至报 | 专题专栏 | 国卫复审 | 文明周至

版权所有:中共周至县委网信办 邮政编码:710400 E—mail: ZZXCWZ@163.com 西安网站建设

陕ICP备20009256号-1 61012402000204